今天分享的是:2025卫星互联网行业: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数快速增长金投策略,看好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以及加注及供气系统服务商
报告共计:21页
卫星互联网加速建设: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场快速扩容,核心技术系统受关注
随着全球卫星互联网竞赛的升温,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期。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,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进度与技术突破,正成为推动行业前行的重要力量。从发射工位数量的快速增长,到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的智慧化升级,再到加注及供气系统的技术创新,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。
对标国际:中国卫星互联网进入建设关键期
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,美国SpaceX主导的星链项目已形成显著规模。截至2025年6月,星链累计发射卫星超9100颗,当前运营卫星约7000颗,全球订户达600万,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其常态化发射能力更是领先,2025年上半年就完成60次星链部署任务,平均每月发射频次达10次。
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虽起步稍晚,但已进入实质性建设期。中国星网与千帆星座是两大核心项目:中国星网自2024年12月开启常态化发射以来,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发射6组卫星共47颗;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主导,累计发射5组卫星共72颗。不过从发射效率看,国内目前具备每月3次的发射能力,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,这也凸显了加速建设发射基础设施的紧迫性。
展开剩余83%值得关注的是,商业模式上,SpaceX通过整合火箭、卫星、发射场等环节,形成“星箭场垂直一体化”产业链,为高频次发射提供了保障。国内也在借鉴这一思路,卫星运营商打造卫星工厂实现流水生产,民营火箭企业快速崛起,发射场建设则获得地方政策、政府基金与产业资本的密集关注,形成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态势。
发射场扩容:工位数持续增长,基础设施日趋完善
发射场作为商业航天的“起点”,其建设进度直接影响卫星组网效率。目前国内已形成六大商业航天发射场体系,包括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、文昌航天发射场、东方航天港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。截至2025年7月,这些发射场已有18个工位在运营,另有7个工位在建,合计达25个。
除现有发射场外,浙江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、四川凉山西部商业航天港、广东阳江商业发射场等也进入预备发展阶段,未来发射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。从功能布局看,这些发射场涵盖技术区、发射区、试验指挥区、试验协作区等核心区域,可完成火箭与卫星的组装测试、燃料加注、点火发射等全流程任务,为商业航天任务提供全链条保障。
随着产业资本的持续入场,发射场的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。例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1号工位配备先进吊装设备与固定勤务塔,蓝箭航天1号发射工位则作为国内首个液氧甲烷火箭发射工位,针对性满足新型火箭的发射需求,展现出发射场与火箭技术协同迭代的特点。
智慧测控: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成技术核心金投策略
在发射任务中,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扮演着“神经中枢”的角色。这套系统不仅要跟踪航天器的发射轨道、监视其工作状态,还要实时发送指令,确保发射过程安全可控。从火箭研制到升空,系统会全程记录各项数据,完成电气性能评估、参数传输检查等“全面体检”,是发射任务成功的关键保障。
国际领先经验为国内发展提供了借鉴。SpaceX构建了陆基、海基、空基、天基融合的立体测控网络,除利用NASA的天基/空基测控系统与军方地面控制网外,还自建了60余个地面测控站,并组建由10余艘舰船组成的任务支援舰队,这些舰船既能完成火箭回收,又能提供测控通信支持,大幅提升了数据传输可靠性。
国内企业也在加速突破相关技术。航天环宇在卫星通信及测控测试设备领域形成全链条能力,产品覆盖测控站、低轨信关站等;中科星图的“天路应用平台”与“天控应用平台”组成一体化测控管理系统,实现对航天器的跟踪测量与在轨管理;雷科防务的雷达系统则在航天器交会对接、地面测控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,保障实时通信与姿态调整。
箭上测控设备是另一技术重点。以SpaceX猎鹰9号火箭为例,其一级、二级遥测发射机各设2个下行通道,确保遥测参数与高清图像稳定传输,高度计作为回收关键设备,还设置多组传感器冗余备份。国内企业中,天箭科技的固态发射机、国睿科技的雷达高度计、盟升电子的GPS定位终端等,均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为火箭测控提供核心支持。
加注系统:发射场的“血管”,技术创新保障高效发射
如果说测控系统是“神经中枢”,那么加注及供气系统就是发射场的“血管”。这套系统结构复杂,管道总长超万米,覆盖多个库区,需协调多家配套厂家,其核心功能是在发射前为火箭加注液氧、液氢、煤油、甲烷等推进剂,并在发射期间提供空气、氦气、氮气等气体保障,因此被称为火箭的“加油站”。
从系统构成看,加注及供气系统包括测控子系统、液路子系统、加注供气子系统与排放子系统。测控子系统负责自动控制加注过程,实时监测温度、压力等参数;液路子系统通过低温管道、阀门等将推进剂从储罐输送至火箭;加注供气子系统提供气体保障;排放子系统则安全处理废气废液,确保发射环境安全。
国内企业在相关工程中展现出强劲实力。四川空分集团承建的海南商发项目低温加注系统,包含30余台套设备与800余根低温真空管路,其首创的400立方大型液氧卧式贮槽,单台重量达180吨,是国内发射场应用的最大整体贮罐;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则凭借在高压低温阀门设计、流体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,承担了海南、西昌等多个发射场的加注供气系统建设任务。
在配套产品方面,九丰能源的海南特燃特气项目可生产液氢、液氧等推进剂;杭氧股份为液氧甲烷火箭提供液氧推进剂及高纯度氪氙气体;航天晨光的液氢运输槽车、富瑞特装的移动式加注撬、川仪股份的智能压力变送器、大元泵业的屏蔽泵等,从不同环节保障燃料加注的安全与高效,共同构成了发射场的“能源供应网络”。
随着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数的持续增长,以及测试发射指挥监控系统、加注及供气系统的技术迭代,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加速向规模化、常态化发射迈进。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努力下,国内商业航天有望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,为全球卫星互联网格局注入新的活力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21页
中小未来圈金投策略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